来源:芋艿和猫说
今年已经过了一半多,这篇来聊聊我们观察到的消费相关的洞察和趋势。
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讲述:
一、人与人的关系(产品相关)
二、愿意把钱花在哪里(价格相关)
三、消费场景变化(渠道相关)
四、获客思路迭代(推广相关)
今年,不少产品的机会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,具体来看,有以下三点:
个体小隔离
家庭仪式感
陌生人阵营
在社会压力加剧的环境下,人们更需要通过独处获得解压和放松。哪怕短暂、片刻的自我隔离,都能帮助自己快速回血、一键重启。
在产品设计上,也有两个典型的案例:周末酒店和避世周边。
(1)周末酒店
周末躺酒店的休息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:职场人上完5天班,拖着一身疲倦和困乏,想获得小小的清净,躲进酒店可能是最佳选择:睡到自然醒、慢悠悠吃个酒店早,或点外卖送到房间、然后追剧、看书、发呆或在酒店健身房挥汗如雨再痛快洗个澡,两天后,再神清气爽地返回工位或家庭战场。
不少酒店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,也开始承接这一需求:以「服务」为核心,把自己定义为贴心、私密和灵活的秘密基地。不少商务类型的酒店也开始卷增值服务和体验细节、尤其重视床品和睡眠感受等,并把「周末独处」卖点作为同城获客的流量密码。
(2)避世周边
去城市周边过几天「避世」生活的轻旅行方式,开始从中产阶层向泛人群延展。
对大多数城市人来说,几小时车程和800-1000元的消费区间可能是最佳选择:而成为大城市的「避世周边」或「放空栖息地」,也是地方文旅不错的产品定位选择:不依赖本身的旅游资源稀缺度和丰富度,只凭借位置优势和对应的服务承载,无论是拥有树林、山丘、湖泊还是网红咖啡馆、书店,甚至充满烟火气的夜市,都能吸引期待短暂避世的人们。
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家人陪伴的质量比时长更重要——没有什么比得上「家人一起做某件事」更有质量和记忆度的活动了。
节假日不必多说,一家人重温传统习俗、一起制作某种有纪念意义的手工;
家宴这个词也被重新提起,招待好朋友的最高规格就是来家里吃一顿正经家宴。
一般来说,家庭仪式感的活动由长辈发起,传给小辈,然而,今年也开始出现「逆潮流」的现象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成为家庭仪式感的「发起人」,社交媒体上开始流行春节带父母一起美甲做发型,带长辈一起去健身房锻炼。
商家也可以顺应仪式感需求,定制适合全家人参与的产品或服务,吃到这波红利。
阵营消费是今年年最火的一股潮流。无论是“跟边站”的演唱会,音乐节舞台,还是“选边站”的龙舟、村超、苏超,其热度都在持续发酵。从更泛意义看,谷子、吧唧(徽章类)也属于选边站的一种。
细究心理,还是源于归属感。
过往,血缘、家庭、学校、企业是稳定的归属阵营,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自我意识觉醒,个体与原生归属群体之间开始经常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时刻,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也随之降低。
而陌生人之间没有利益的纠缠,更谈不上价值观的冲撞,只针对于某个特定的人、事、物有同样的偏好,因此「站在一起」,相对更简单纯粹。对个体而言,为归属感付出的代价也更简单轻松,一张门票,若干周边、进入社群或网络发声,就可以加入阵营,共享『成为彼此自己人』带来的快乐。
「陌生人阵营」所带来的消费机会也不容小觑。
演唱会火了,海底捞开着大巴去门口接人吃火锅,让大家在吃吃喝喝中肆意抒发意犹未尽的感受;
苏超火了,除了地域美食借机出圈,商家争相推出观赛主题的套餐;
南通队VS南京队比赛之后,一款『叫南哥』的帆布袋迅速在网上疯狂热卖。
注意:借势阵营感消费的关键在于,
承接好用户的情绪,把产品或服务作为情绪抒发和表达的容器和外显载体。
当下,人们最愿意为之花钱,甚至明知溢价也心甘情愿掏腰包的产品或服务,到底有哪些?
今年,老铺黄金一路高歌,山下有松成为新一代中产女性的选择,户外运动高端品牌势能不减、小红书买手直播带火了不少小众服饰、饰品品牌……
构建身份认同是不变的需求,变的是承载认同感的品牌。
在消费收紧和不安全感的时期里,人们好像达成了另一种默契:花更少的钱,用更有性价比方式去打造身份认同。
这些新上牌桌的品牌在做法上也有类似之处:
老铺黄金、始祖鸟、山下有松,都把自己的门店开在高端商圈和购物中心,最好和奢侈品牌做门对门的邻居,暗示『我的地位和你一样』,而在精神主张上,又和奢侈品离得更远,去构建新的价值观——比如老铺黄金主打中式古法工艺美学,山下有松倡导「自知自在」的东方哲学,户外品牌们推崇探索极限、勇敢冒险和环保主义。
这样的做法,迎合了人们在新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变化,也体面地铺好了降级的台阶:把『降级选择』美化为『追求新价值和审美』的选择。
在消费日益精打细算的今天,对功能属性的产品,消费者更愿意为显而痛的需求去付费。
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护肤市场。
主打长期功效滋润的日韩护肤品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,资生堂去年利润暴跌70%,韩国爱茉莉连续三个季度在中国下滑,欧美护肤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,上个季度,雅诗兰黛在大亚太区的降幅也达到11%。
小红书上,很多网友建议,与其买一瓶贵价面霜,不如做一次轻医美项目,这样能及时高效解决自己的皮肤问题,如祛斑、除皱、提升轮廓,而加猛料的国货功效护肤品,也比这些「看似美好但无功无过」的大牌要管用。
对功能属性的产品,消费者更在意:能不能快速、高效解决显而痛的问题。我们在内训中,也反复和品牌方强调:要针对显性问题,提供快速可视化解决方案。
显就是每天能看到,比如身材、皮肤、发量、气色状态,对着镜子就能看到;快就是尽快有可视化的改善:每一天、每一周、每个月能有哪些变化,在产品功能设计和对外表达上,都要强化这一点。
与功能性消费相反,情绪价值和个人偏好方面的消费,更偏向「追求无用」。
为没什么实际用途的产品上花钱,甚至花费重金,既是疏解情绪释放压力的需求(我就愿意、我就想任性一下),也充满了自我表达的纯粹性(我就是这样的人)。
从miumiu到labubu,从叠纸游戏到毫无性价比的Tagi,这些看似不理性的偏爱背后,实质上是人们隐秘的期待:那个躲在成人世界的幼小自我,虽然无用,仍然被爱。
最后一个让人们舍得花大钱的地方,是保持自我好状态,或者说,武装自我。
外部世界的变动、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,让每个人从睁眼开始,就需要花大力气去面对和迎接各种问题、挑战。而拥有一个好状态,像是给自己穿上了盔甲,穿好了战衣。
追求经济上行周期的气血感,保持充沛精力和强悍的身体机能,是人们对自己的殷切希望。
功效食品、保健品、养生运动类项目和服务不妨以「外在好状态」为卖点,帮助人们成为每天充满高能量的战士,对抗复杂世界、扛过难关低谷。
人们在线上的消费理性已经进化为「理性分解自己需求,找到最合理的细分解决方案」,要快就选择即时零售,要省就找到货真价实的补贴,无论是国补还是平台价格大战,即使在直播间冲动消费,也因为可以随时退货,留给自己足够的理性缓冲带。
今年,不少抖音dp或mcn都在抱怨,短视频越来越难做,打价格、折扣、痛点、爽点,都更难激发人们马上下单,除非是地板价,或有极其新鲜独特的可视化卖点。
不少护肤彩妆白牌开始把价格往高打,大几百甚至千元的定价,再让koc带货卖十几块钱的小样,以此积累自己的A3人群,之后,再做大促专场,把价格打到300左右(实际真实定价)再来一波收割。全程为让用户不断感受到「以地板价买高价」,为消费者们打造出「理性决策、聪明消费」的体验感(当然不是真的……)
线下体验消费在今年势头仍然迅猛且多样化:除了既有的吃喝休闲类体验,城市运动、娱乐创意、沉浸体验、市集慢闪、宠物共玩等,从一线城市不断扩散,大型非标商业空间、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也逐渐形成「吸引力法则」。
在线下,大家不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理性人,而更愿意当一个跃跃欲试的探险者,去积极去往新场域、拥抱新体验,遇见和认识新的人、事、物。
对消费品而言,「线下存在」已成为其在线上不可或缺的的获客信任状。
美团的小二和我们说,在外卖门店装修上,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线下门店的照片;
品牌一旦进入山姆或盒马的产品或同供应链,渠道就是其最大的背书;
主打生活方式的中高端新消费品牌,必经之路就是线下开店,以此支撑溢价空间。
最后,站在品牌方的视角上,来聊聊关于获客的思路。
在今天,抖音和小红书的操盘手有一个共同感知是:原有惯性打法效率急剧下降。
抖音自全域投放开始,一切明码标价,所有利润要从产品端挤出,因为A3转为A4的关键一步,要留有空间给投流以及让利消费者,利润只能靠上游挤出;
而小红书的种草弊端也开始显化,一个品牌屋若干碎片化拼图,所谓细切人群再针对人群做不同卖点的打法,导致用户认知混乱,对品牌和产品毫无记忆,一次种草获得的用户很难留存,而种草投流的费用又水涨船高。
现在,更高效的两种打法分别是:
(1)完全拼量,以量取胜,虽然郑州帮被平台打压,但水上素人和口碑通的打法,仍是迅速拓量的高效模式;加上AI产出内容,单篇成本仅有买号的费用。据我们所知,不少品牌仍以月费千万量级投入,效果也不错。
(2)用「品牌+产品」统一种草公式做内容组合,再探人群包,用SEO降搜索投放成本、用效果投放降信息流成本——这套打法在我们《穷营销》的课程里也有具体讲述和实操案例。
当然,个体或从0开始的品牌,仍有抓住闭环电商的机会,找到可视化强或极富差异化的选品,用自然流+付费的方式起步。
跳出既有平台,今年,在推广上,我认为更重要的降本原则是:用最小成本提醒老用户再消费,这是可持续拓展和获利的关键。
作者公众号:芋艿和猫说(ID:taro_cat)